学习和推广正向教养,像是一趟奇妙的旅程,让作为心理教师的我在工作中有了很多新的尝试。
1. 旅程的开端
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我发现,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来源于和父母的关系。他们说到自己今天的焦虑也好,抑郁也罢,都会提到自己的成长经历,以及和父母之间的相处:在母亲长期的不耐烦和发脾气影响下,孩子表现出抽动行为;孩子告诉父亲自己在学校受到欺凌,得到的却是“男孩子,一天到晚就知道哭”的怒吼,从此孩子不敢在父亲面前流眼泪,也不再愿意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……种种事例让我开始反思,是不是我们的干预要先从家庭入手。
2018年9月,我参加了由救助儿童会、惠州市妇联联合举办的正向教养家长导师训练营。在训练营里,我了解到了正向教养的理念和实操技巧。在理念方面,正向教养强调尊重儿童的权利,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并关注家长的成长,在技巧方面,它强调注重温情、允许和情感连接,这些理念和价值使我对正向教养产生了深深的认同。
训练营结束后,我在一所初中开展了为期五周的正向教养家长课程。课程里,尽管家长的参与度较高,但最后的测评结果显示,家长在理念和实操上还有很多亟待提升的地方。我意识到,在课程中,我尝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,让家长了解并使用正向教养的理念和技巧,但可能因为急于求成,反倒减少了家长停下来去表达和内化的机会。

于是,在后续的家长小组活动中,我尝试慢下来,利用心理沙盘,先给家长们一个相互分享内在困扰和担忧的机会,在前两次课程中不断加强团体的动力。同时,我也通过分享初中阶段孩子的咨询案例,让家长重新认识儿童发展的规律,理解温情和允许等技巧的作用。
节奏与方法的调整很快有了令人惊喜的成果:
在讨论孩子手机使用的问题时,一位母亲无奈地表示,孩子最近成绩有些波动,一回到家就玩手机,即使学校禁止携带手机,他仍然会带手机入校;自己则因为看到孩子成绩下滑,而忍不住责骂孩子,反而使孩子逐渐疏远自己。
这次,我不再像以往焦急地向家长们灌输具体沟通技巧的做法,而是让有相同烦恼的家长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,帮助他们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好的、能够促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。尔后,我再根据他们所提到的细节内容引入相应的正向教养理念和技巧。
这样的调整下,参与小组的家长更加愿意去听、去课后尝试,因为这一切改变的主动发出者是他们自己,参考的是朋辈给出的经验,而我只是协助他们去认识和理解。小组中的母亲改变了态度后,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允许,没过几天,孩子便主动坐在书桌前读书。这让我再一次认识到正向教养的力量,它在持续帮助家长变得更加温暖而有力量。
2. 研究与推广
为了进一步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,我在2019年主持了一项校本课题,题目是《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人际适应和学习焦虑的影响》。我对600多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,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,更多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的学生通常有更好的人际关系;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习压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,更多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更低。
这些结果说明正向教养注重的温情与指导,是能够促进孩子的人际发展和学业适应的。我把这些研究结果整理发表在了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》杂志上。结合咨询案例的情况,我更加确信正向教养的推广是必要的。

后来,我和同事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12场以正向教养为主题的家长公益讲座,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。
有一次,在一所村小里跟家长们讲述沟通中的温情时,我介绍了打骂的方式是如何让孩子一步步变得害怕和退缩,最后影响整个大脑的功能发育。这时候,我看到一个家长眼里含着泪水。课后她跟我说,小时候她的父母常常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自己,如今自己成了母亲,似乎又延续了这样的模式,她希望,从今天起自己能有一些改变。开完那场讲座,我很触动,我看到一些人和事在慢慢地改变,看见了工作的意义。
在我们学校内,我和同事也在高中三个年级开展过正向教养的家庭教育讲座。讲到“允许”这个话题,我们提到当今高中生厌学拒学的现象。很多孩子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或者无意义感会去躲避学习,不愿意上学。这时,家长往往会焦虑、紧张。我们引导家长去看到自己的情绪,允许自己作为父母也会有担心和无助的时候。
当家长允许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,我们也开始看到一些积极的力量慢慢萌芽。家长们会平静下来,更加平和而理性地看待孩子成长阶段的问题。当父母把相同的力量带给孩子,允许孩子在某一个阶段可以先停下来,孩子往往也会展现出好的转变。
3. 疫情下的新尝试
2020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使家人之间增加了许多相处时间。然而,矛盾也在长时间的相处、网课和手机等“导火索”中爆发。于是,我们开始在线上对家长科普正向教养,希望能减轻父母的教养焦虑。
后来我们想,家庭教育不仅是针对父母的教育,也是针对孩子的教育。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会有很多的不知所措和焦虑,作为孩子,我们改变消极或极端的回应方式?于是,基于正向教养的理念——教养是双向的,我们也开展了一门线上课程《让我们学会做孩子》。这个课程的目的,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和体谅,允许父母有焦虑或暂时做得不够好的时候,从而更加平和地和父母沟通。

疫情得到控制后,我们又在线下开设了一些团体活动,例如“给父亲的一封信”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等等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和亲子关系相关的活动,让孩子们也能换位思考,去理解和接纳父母。
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活动中,我们引导高中学生回想父母曾经做过的令人感动、温暖的事情,给他们一张画着一杯奶茶的纸,让他们发挥创意,填写奶茶的配方、想送给谁、想要对她/他说的话。在这杯“奶茶”里,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关心和爱。很多时候,高中的孩子不会主动向父母表达感谢和爱,而这种更加艺术和形象的方式,能够帮助孩子们表达,促进亲子关系。
后来,我们把这些活动经验整理成活动实施案例,题目为《正向教养:家长孩子同步,线上线下融合》,参与了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案例评选,荣获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4. 我的思考
2018年9月至今,作为一名心理老师,我在推广正向教养,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道路上,已经前行了三年。期间,还经历了疫情带来的家庭问题和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。在这几年里,我看到国家和社会很多积极的改变,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。
今年9月27日,国务院发布了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》,其中就重点提到尊重和保障儿童青少年的权利,推广家庭教育。此外,10月23日通过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更以立法的方式强调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义务,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、支持和服务的责任。
在我看来,家庭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在人。真实地看见每个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,我们期望每一位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都能得到有力的支持,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温情地对待并以温情回报。正向教养不仅仅是一个理念,还是一条可以实施的路径。